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然而,对于我来说,清明不仅仅是追思先人的时候,更是与好友相聚的契机。在这个春风和煦的日子,我们一群高中生相约在校园的小花园,共同制作清明馍馍——青团,让这份传统的味道唤醒沉睡的记忆,同时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谊。
“青团可不是简单的活儿,你们准备好了吗?”朋友小峰边说边摩拳擦掌,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。我们围坐在一起,各自分工,准备着制作的原料。我负责和面,面粉洁白如雪,仿佛能吸走周围的光亮,我轻轻揉捏着,感受着那份柔软和生机。
“和面可不是简单的力气活,得有耐心。”我笑着说,想起了母亲曾经教我的,“水和面,要恰到好处,多了少了都不行。”我的手指在面团上轻轻按压,就像在弹奏一首无声的乐章,每一次的按压都充满了节奏感。
旁边的阿玲则忙着准备馅料,她把红豆沙馅儿捏成一个个小团子,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”她一边轻声吟诵着古诗,一边将那红彤彤的馅料摆放得整整齐齐。红豆沙的甜香与青团的清香交织在一起,仿佛是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传说。
“嘿,你们看,我这绿汁儿调得怎么样?”小刚举着一盆绿油油的汁液,那是用新鲜的艾草和糯米粉调和而成的。他得意洋洋的样子,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发明。我们围过去一看,那颜色如同初春的嫩叶,清新脱俗,让人忍不住想一口咬下。
“别忘了,‘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’,得先准备好模具。”我提醒着大家,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模具,形状各异,有鱼形的、有花形的,还有各种吉祥图案。我们小心翼翼地将调好的面团填入模具中,再轻轻压实,取出时,一个个精致的青团便呈现在眼前。
“火候要掌握好,不然就功亏一篑了。”负责蒸制的阿伟认真地调整着火候,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,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。不多时,厨房里飘出了青团的清香,那是春天的味道,是友情的味道,更是家的味道。
我们围坐在一起,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每一个青团都蕴含着我们的汗水和欢笑。我们谈论着学校的趣事,讨论着未来的梦想,笑声在小花园里回荡,仿佛连春风都为之驻足。青团的清香,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,更是心灵上的慰藉。
在这个清明的日子里,我们不仅仅学会了制作青团的技艺,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和情感。我们的友情在这份传统的清香中得到了升华,就像那一个个青团,在热气腾腾中,愈发显得饱满和甜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