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端午节对我来说,就意味着一年一次的大型家庭聚会。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,我们全家和几个亲戚家的孩子们聚集在祖母的院子里,准备一起包粽子,共同庆祝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。
“快看,阿婆拿出粽叶了!”表弟兴奋地叫起来。我看着他那圆圆的脸蛋,不禁想起了古人云:“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我们这群孩子在这一天能够聚在一起,真是难得的温馨时刻。
祖母那布满岁月痕迹的手,熟练地拿起一张张粽叶,轻巧地卷成锥形,然后装入糯米和各种馅料。“你们都过来学学,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。”祖母笑着对我们说。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慈爱。
我站在旁边,笨拙地模仿着她的动作,心里默默念着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要想包出好的粽子,首先得学会如何折粽叶。经过几次失败,我终于能够勉强卷出一个像模像样的锥形了。
“你这手法得练,别急,慢慢来。”祖母鼓励我说。我点点头,心里感激这份传承的力量。就像是“滴水穿石,非一日之功”,任何技能都需要时间和努力去磨练。
旁边的表妹却已经包得有模有样了,她的小手灵巧地翻飞着,粽子在她手中一个接一个地成型。我忍不住调侃道:“你这手艺,都可以开个粽子店了!”她羞涩地笑了笑,回答:“还不是跟你阿婆学的。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院子里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香。祖母和我们一起,用稻草将粽子绑紧,放入大锅中煮。锅盖一掀,热气腾腾,香气扑鼻,我们这群孩子都忍不住流下了口水。
“等不及要吃了!”大家兴奋地叫嚷着。祖母则用她那惯有的温和语气提醒我们:“吃粽子要慢慢来,小心烫。”她的话语里满是关爱,就像那粽叶包裹着糯米,温暖而细腻。
我们围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,享受着这简单的快乐。祖母开始讲述起端午节的由来,从屈原的故事讲到赛龙舟的传统。我们聆听着,仿佛穿越了时空,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。
太阳渐渐西沉,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,但心里装满了温暖和欢乐。端午节不仅让我们品尝到了美味的粽子,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人间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的传承。这一天,将在我们的记忆中,留下永久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