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那是端午节的清晨,阳光温柔地洒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。我与好友小杰相约去采摘粽叶,准备一同包粽子。他家的后院有一片茂盛的竹林,粽叶在那里生长得格外茂密。我们相视一笑,各自拿起剪刀,小心翼翼地挑选着那些宽大而厚实的叶片。
“你看这些叶子,不就像我们友谊一样,历经风雨依然翠绿不衰吗?”小杰边剪边对我说。他的比喻让我心中一暖,仿佛这端午节的习俗中,也融入了我们童年的欢笑和梦想。
我们采摘完毕,便回到我家的小院。母亲早已备好了糯米和各种馅料。我们围坐在石桌旁,开始了包粽子的活动。小杰的手法虽不如大人们熟练,但他那股认真劲儿,却也让人佩服。
“粽子要包得紧实,这样煮出来的才香糯可口。”我一边示范,一边讲解。小杰点头称是,我们俩你一言我一语,互相学习,互相帮助。包好的粽子形状各异,有的像小山,有的像小船,充满了童趣。
就在我们忙得不亦乐乎时,邻居家的小女孩莉莉也加入了我们。她好奇地问:“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?”我便给她讲起了屈原的故事,告诉她这是为了纪念那位爱国诗人,而粽子则是为了防止鱼儿吃掉屈原的身体。莉莉听得津津有味,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。
午后,粽子煮好了。我们围坐在餐桌旁,母亲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咸蛋和绿豆糕。小杰拿起一个热腾腾的粽子,剥开粽叶,露出了里面晶莹剔透的糯米和香浓的肉馅。
“古人云,‘粒粒皆辛苦’,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米,就像珍惜我们的友情一样。”我说道。小杰笑着回应:“对啊,友情就像这粽子,需要用心去煮,才能散发出最真的味道。”
我们边吃边聊,话题从学校的趣事到未来的梦想。莉莉在一旁听我们说话,不时地插上一两句,气氛温馨而愉快。我知道,这样的时光将会成为我们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端午节的阳光渐渐西斜,我们三个小伙伴依依不舍地告别。小杰和莉莉的身影在夕阳下拉长,我站在门口,心中默念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虽然我们还是小学生,但那份纯真的友情,却如同这端午的粽子一样,甜蜜而坚韧。
端午节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们不仅学会了包粽子,更重要的是,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,用心去感受生活,珍惜身边的每一份情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