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,斑驳地洒在书桌上,我,阿杰,一个普通中学生,在这端午前夕,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奶奶那亲切的声音:“五月五,是端阳。门插艾,香满堂。”
奶奶总是这样,用她那温润如水的方言,讲述着那些古老的习俗。端午节,对于我来说,不仅仅是放假的日子,更是传承与温情交织的时刻。我与奶奶的端午故事,就像是一幅精致的绣品,每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深意。
“阿杰,你看这粽子,你妈妈小时候就爱吃这甜的。”奶奶边包着粽子边说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她的手虽布满岁月的痕迹,却依旧灵活。我看着那翠绿的粽叶在奶奶手中翻飞,不一会儿,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整齐地排列在竹篮里。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,对奶奶的敬意,对传统文化的敬意。
“奶奶,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?”我好奇地问道。奶奶停下手里的活儿,慈祥地望着我,缓缓道:“古人云,屈原投江后,百姓怕鱼虾吃了他的身体,就包了粽子投入江中,让鱼虾去吃粽子,从而保护屈原的遗体。”奶奶的声音虽轻,却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我的心上。原来,这粽子背后,是人们对忠魂的怀念和保护。
我接过奶奶递过来的一个热腾腾的粽子,轻轻地剥开粽叶,那股清香瞬间弥漫开来,仿佛能驱散所有的忧愁。我咬了一口,糯米的粘性与红枣的甜味完美融合,让人忍不住连连称赞。“真好吃!”我情不自禁地说。奶奶笑了,那笑容如同春天里盛开的花朵,温暖而明媚。
午后,我和奶奶一起去了河边。那里,村里的老少都在举行龙舟比赛,鼓声震天响,划手们齐心协力,龙舟在水面上破浪前行。我站在岸边,心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激动。奶奶告诉我:“划龙舟,是为了纪念屈原,也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屈原那样,有一颗爱国之心。”我听着,心潮澎湃,仿佛自己也成了那龙舟上的一员,奋力向前划去。
夕阳西下,我们带着满载的喜悦回家。奶奶坐在摇椅上,轻声吟诵起那首《离骚》中的诗句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我静静地听着,心中暗自发誓,我也要像屈原一样,不畏艰难,勇往直前。
这个端午节,我不仅仅体验了传统的习俗,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家人的爱。奶奶的粽子,河畔的龙舟,还有那悠扬的诗句,都如同珍贵的礼物,装点了我平凡的青春岁月。
时光荏苒,或许未来的某一天,我也会像奶奶一样,将这份传统与情感,继续传递给下一代。端午节,不只是一个节日,它是历史的回声,是家的温暖,是文化的传承,是心中永远的粽香情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