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,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,总是能唤醒我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。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祖坟前,飘扬的是深深的思念和几许哀愁。然而,这个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悲伤的回忆,它也是家庭团聚、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。对于我这个高中生来说,清明节的意义在于参与和体验,以及对传统习俗的重新理解。
记得去年清明,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做青团,那是一种用嫩绿的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的糕点,寓意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延续。我们家的习俗,是在清明节这天蒸糕祭祖。今年,我也想亲手做些糕点,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。
清晨,我和妈妈一起去了市场采购食材。市场里熙熙攘攘,摊贩们吆喝着新鲜的艾草和糯米。妈妈挑选艾草时,总不忘用她的慧眼识珠,挑选那些绿得发亮,叶子嫩得能掐出水来的。我则负责提着篮子,心中默念着古人云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这不仅是一年的开始,也是对家人关怀的开始。
回到家后,我们开始忙碌起来。妈妈将艾草洗净,和着糯米粉搅拌成团。我在一旁学习揉面团,试图模仿她的手法。面粉在我的指尖跳跃,仿佛调皮的孩童,不肯轻易就范。妈妈笑着说:“做事如行云流水,方显其中韵味。”我恍然大悟,原来做糕点也是一门艺术,需要耐心和细心。
揉好的面团要蒸熟,这个过程需要时间,也考验着我们的耐性。我坐在灶火边,看着水汽一点点地将糕点滋养成熟,心中不禁感叹:“岁月静好,现世安稳。”这是我对生活的最朴素祈愿,也是对先人最好的祭奠。
糕点蒸好了,散发着淡淡的艾草香,这是我们对春天的礼赞,也是对祖先的敬意。爷爷走过来,看了我一眼,用他那带着老茧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,用他那特有的方式传达着肯定和鼓励。他缓缓说道: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。”我明白,这是爷爷对我的期望,希望我能传承家风,不忘初心。
晚上,我们一家人在祖宗的牌位前,摆放上蒸好的糕点,点燃香烛,默默祈祷。烛光摇曳,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,那一刻,时间仿佛静止了。我们不仅仅是祭奠先人,更是在缅怀那些传承千年的文化和记忆。
祭祀结束,我们围坐在餐桌旁,品尝着自己制作的糕点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。我突然明白了,清明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祭祖,更在于家庭的温暖和传承的力量。通过这样的节日,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,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,珍惜现在,展望未来。
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就像这春天播下的种子,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播下了对家的爱和对文化的尊重。在这个清明节,我不仅学到了蒸糕的技艺,更重要的是,我学会了如何将这份传统的爱,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