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是春风拂面的时节,也是我们家乡传统习俗得以传承的时刻。家家户户忙着制作清明粿,这不仅是一种食物的制作,更是一份情感的传递。今年,我有幸与几位好友一同体验了这一传统手工艺,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。
记得那日,阳光和煦,春风不燥。我们相约在阿秀家,她家的老屋院落里,已有几位长辈在忙碌着。阿秀的母亲,手中捏着一块块糯米粉团,就像是一位艺术家,在塑造着她的艺术品。她笑着招呼我们:“来来来,你们这些小辈也来试试,这清明粿可不是简单的事儿。”
我有些迟疑,但看到阿秀自信地走上前去,我也鼓起勇气。阿秀一边揉着糯米粉,一边告诉我们:“清明粿不只是吃,它代表着对祖先的怀念,每一口都是对先人的敬意。”她的语气里带着庄重,让我肃然起敬。
我们学着长辈们的样子,将糯米粉团在手中滚动,渐渐地,那些粉团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柔软而有弹性。我努力模仿着他们的手法,试图让自己的清明粿也能够像他们那样圆润光滑。然而,我的手似乎总不听话,每一个都显得笨拙。
阿秀见状,便耐心地指导我:“你看,要像抚摸婴儿的脸颊一样温柔,不能太用力。”在她的帮助下,我终于捏出了一个还算过得去的清明粿。我看着它,仿佛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的田野,感受到了大地回春的生机。
这时,阿秀的父亲走过来,他端详着我们做好的清明粿,缓缓地说:“‘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’,你们今天的努力,日后必有收获。”他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,是啊,每一份付出都不会白费,就像这清明粿,承载着我们的心血和诚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手中的清明粿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。虽然形状各异,但每一块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。我们将做好的清明粿摆在蒸笼里,期待着它们蒸熟后的模样。
蒸笼里的蒸汽渐渐升起,我们围坐一旁,闲聊着各自对清明节的记忆。阿秀忽然感慨地说:“‘百善孝为先’,我们今天做的不仅是清明粿,更是对家的思念和对传统的尊重。”她的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家怀,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禁为之动容。
终于,蒸笼盖被揭开,一股清香扑鼻而来。我们看着那一个个晶莹剔透、绿意盎然的清明粿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我们亲手制作的食物,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,更是心灵的抚慰。
清明节的午后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们脸上,留下斑驳的光影。我们围坐一起,品尝着自己做的清明粿,分享着彼此的故事。这个清明节,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清明粿,更深刻理解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夕阳西下,我们在阿秀家的院子里留下了一串串笑声和温馨的回忆。清明节的这个午后,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温暖片段。而那一个个清明粿,也成了我们青春记忆中最甜蜜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