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佳节倍思亲,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传统色彩的端午佳节,我总会不自觉地回想起那年端午,我家的温馨场景。
记得那天,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。母亲早已起身,忙碌在厨房。粽子的香气,透过门缝,像是一支无形的号角,召唤着我们这些沉睡中的家庭成员。
“快起床啦,小懒虫们!”母亲的声音温柔而又坚定,唤醒了还在梦乡中的我。我揉了揉眼睛,伸了个懒腰,一骨碌爬起来。弟弟却还赖在床上,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。我轻轻走到他的床边,学着母亲的口吻,“粽子都煮好了,你不想尝尝妈妈的手艺吗?”弟弟一听,立刻跳了起来,我们相视一笑,那笑容里满是童年的纯真与期待。
厨房里,母亲正专心致志地包着粽子,一片片绿油油的粽叶在她手中翻飞,仿佛化作了一只只轻盈的蝴蝶。我凑上前去,好奇地问:“妈妈,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呢?”母亲停下手中的活计,目光透过窗外的蓝天,仿佛穿越了时空,缓缓道:“古人云,‘五月五,是端阳。门插艾,香满堂。’这是为了纪念屈原,表达我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。”我点了点头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
饭桌上,父亲已经摆好了碗筷,弟弟则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大大的粽子。我调侃他:“你这副模样,不就像那句诗里说的‘食如虎,腹如鼓’吗?”弟弟吐了吐舌头,露出一丝顽皮的笑容。我们围坐在一起,享受着这简单而又温馨的家庭时光。
饭后,父亲提议说:“今年的端午,不如我们自己动手做香囊吧,传承一下传统文化。”我一听,兴奋地跳了起来。我们一家人便开始了制作香囊的活动。针线在母亲的手中穿梭,父亲则耐心地教我如何缝制。弟弟虽然手笨,但也学得有模有样。小小的香囊里,装满了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,也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
日落时分,我们带着自制的香囊,一同去河边散步。微风轻拂,水面波光粼粼,仿佛每一朵涟漪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。我随手拾起一块小石子,打了个水漂,水面上泛起层层波纹,弟弟在一旁数着: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我们沉浸在这一片宁静与和谐中。
夜幕降临,我们回到家,一起点起了艾草,驱赶蚊虫,保家人健康。母亲说:“艾叶飘香,驱邪避害,这可是端午的传统习俗。”我们围坐在电视前,观看着关于端午的节目,听着那些关于屈原的传说,心中涌起一股对先贤的崇敬之情。
这个端午节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次家人间情感交流的机会。它教会了我,无论时光如何流转,家人的爱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。而那些传统的习俗,不仅仅是形式,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,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。在这个节日里,我深刻体会到了“家和万事兴”的真谛,也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