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阳光透过树梢,斑驳陆离地洒在古老的丹阳小巷。我,一名五年级小学生,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踏上了端午节的探寻之旅。今天,我要去探望我的爷爷奶奶,顺便体验一番地道的丹阳端午风情。
爷爷总是笑眯眯的,满头银发,就像那丹阳的古松。他见我来了,便拉起我的小手,一同前往热闹的集市。“孙子啊,你知道端午节怎么来的吗?”他突然发问。我摇头,心中却充满了好奇。
“古人云‘端者,初也’。”爷爷边走边讲起了故事,“端午,便是初五那天,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。”我点了点头,心里想着,这故事我听过,但总觉得从爷爷嘴里说出,味道就不一样。
到了集市,只见各式各样的端午习俗用品琳琅满目,尤其是那青翠欲滴的粽叶,散发着阵阵清香。“爷爷,你看那边!”我指着一个摊位,那里正有人在包粽子。爷爷笑眯眯地点头,牵着我走了过去。
包粽子的阿姨手法熟练,一边包一边说:“小娃儿,你来试试看?”我有些犹豫,但好奇心驱使我接过了粽叶。那粽叶在我手中却不如阿姨的那般听话,总是在包的时候漏出米粒来。阿姨笑着说:“看是容易做是难,不练不成器啊!”我听了,心里一阵不服,更加用心地学了起来。
终于,在几次尝试之后,我包出了第一个歪歪扭扭的粽子。爷爷在旁看着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: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你这小手还挺灵巧的。”
午后,阳光更加炽烈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爷爷家的院子里,听着蝉鸣,开始包粽子比赛。爸爸妈妈、叔叔阿姨,还有我,都拿出看家本领。我虽然技术不如大人,但却不甘示弱,用上了我学会的排比句:“我包的虽然不好看,但我包的是心意,包的是丹阳的情,包的是端午的习俗。”
最终,我的粽子虽然模样不甚完美,但爷爷却夸我“心比形好”,说这粽子的滋味会特别。随后,我们煮上了一锅粽子,屋子里顿时弥漫着粽香。剥开热气腾腾的粽叶,那糯米与红枣的香味,令人垂涎。
“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”爷爷轻声吟道,我却在一旁玩耍着龙舟模型。我突然问爷爷:“我们这儿的端午节,和屈原的故事有什么联系吗?”爷爷笑着点头,说:“屈原投江,人们划龙舟去救他,虽然未能成功,但这份情义一直流传至今。就像我们丹阳人,总把这份情怀寄托在每个端午的习俗里。”
夕阳西下,我和爷爷坐在小河边,看着水面泛起的波纹。我望着爷爷,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温暖。“爷爷,我觉得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、划龙舟,它更是一种精神,一种纪念,一种家乡的情感。”爷爷听了,眼中流露出赞许的光芒。
夜幕降临,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爷爷奶奶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今夜的月亮格外的圆,我想,这大概就是丹阳的端午节给我的最深刻记忆吧——不仅是传统习俗的传承,更有那份代代相传的家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