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洒在斑驳的巷子里,小街两旁的梧桐树投下一片片阴凉。我,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,手里紧紧抓着一张皱巴巴的红纸,那是妈妈给我的任务——准备端午节的粽子。
“小华,你又要去包粽子了吗?”邻居的阿姨笑着问。
“是啊,阿姨,这是个大工程呢!”我回答道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
走进厨房,我看到了忙碌的妈妈,她正把糯米泡在水里,旁边是洗好的红枣和红豆。她转过头,温柔地说:“小华,快去把绿豆和红豆分好,今天咱们一起做豆沙粽。”
我拿起两个小碗,开始分拣豆子。妈妈则在一旁忙碌地包着粽子。我们娘俩的手法早已娴熟,这是每个端午节必做的事情。小时候,我总是看妈妈包粽子,现在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漂亮的粽子了。
“妈妈,我记得去年端午节,我和小伙伴们比赛划龙舟呢!”我兴奋地说道。
妈妈微笑着说:“是啊,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,还有许多传统习俗,比如赛龙舟,它象征着古人驱邪避疫、祈求平安。”
我点头,脑海中浮现出那条波光粼粼的河流,以及龙舟上挥动的桨,激起一阵阵水花。那时,我们唱着“五月五,是端午,划龙舟,敲锣鼓”的童谣,心中充满了对传统节日的向往。
“小华,把粽叶拿过来。”妈妈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。
我赶紧放下手中的豆子,拿起一叠粽叶递给妈妈。只见她熟练地卷起一个锥形的筒,然后填入糯米和豆沙,再用细绳巧妙地系紧,一个完美的粽子就这样诞生了。
我学着妈妈的样子,试着自己动手。虽然有些笨拙,但妈妈耐心地指导我:“手要稳,填料要均匀,系绳要有力度。”在妈妈的帮助下,我的粽子也变得越来越像样了。
“小华,你知道吗?古人云‘不学礼,无以立’,端午节的各种习俗,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我们要传承下去。”妈妈的话让我意识到,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背后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。
傍晚时分,粽子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小巷。我带着几个粽子去找我的好伙伴小强。小强家门前的对联格外醒目,上面写着“端午安康”。小强见到我,眼睛一亮:“小华,你带了粽子来啦!”
我们坐在门前的台阶上,分享着粽子,小强好奇地问:“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挂艾草和菖蒲吗?”
我思索了一下,回答道:“古人认为端午时节,邪气较重,挂艾草和菖蒲可以驱邪避疫,保护家人平安。”
小强满意地点点头,我们一边吃着粽子,一边聊着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故事和习俗。夕阳西下,我们童真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,如同这端午节的传统,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这个端午节,我不仅学会了包粽子,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。我开始懂得,每一个节日,都不仅仅是吃喝玩乐,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。